English

考验经济学家

2000-07-20 来源:光明日报 邢宇皓 我有话说

有时,经济学家是高深莫测的,尤其是当你徘徊在名目繁多的经济学著作之间的时候,对于没有专业背景的你来说,就如陷入了“天书”的包围。有时,经济学家是平易可亲的,尤其是当他们出现在各种研讨会上的时候,各种看似玄妙的问题总能被其谈笑间的连珠妙语轻松破解。因此,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奢望”:何时经济学家能把自己的著作“写”得如“说”得一般生动呢?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说,和学术研究同等重要的是传播科学观念。在这个意义上,让经济学亲近大众,是每一个经济学家的责任和义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人民出版社近日推出的杂志型图书《经济学家茶座》,让人有了一分期待。

作为《茶座》的执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审、《经济研究》杂志的副主编詹小洪对《茶座》的定位有自己的认识。他说,《茶座》无意同经济学界的主流杂志争高下,在这里,既不追求探讨经济学前沿理论,也不会为了经济学热点而热点。来到《茶座》的经济学家们都要抛开高深的数学模型、枯燥的经济学名词。为了让每一位来到茶座的经济学家和读者都能真正感受到品茗的轻松与惬意,《茶座》拒绝八股文章,不论是土八股,还是洋八股。为了扩大选题范围和作者群,詹小洪还计划今后增加环保经济学、军事经济学等内容,作者队伍也将拓展到港台甚至海外的学者。

定位终归是一种设计,真正的“成品”是怎样的呢?翻开《经济学家茶座》第一辑,的确能够感到编者的努力:短小精悍的文章、清新明快的版式、幽默诙谐的插图,处处让人感到它与其他经济学专著或专业杂志的不同。同时,经济学家们在《茶座》聊起的话题也让人感到少了几点学院气派,多了几分家常闲聊的随意,而学者独有的儒雅气质却并不因此而减色:杨继绳分析了为什么凯恩斯在中国“水土不服”;詹小洪笑谈京城10类经济学人;梁晓民坦言现在的经济学家都不会赚钱;常明晶分析了经济圈人士的“走穴”现象;蔡从“雷尼尔效应”谈起,认为美国的经验对中国西部开发没有意义;王跃升从北京的自行车税征收难看制度经济学中关于制度实施机制的理论;王建国甚至从国外私用卫生纸和公用卫生之区别得到了启示……。

然而,也许是经济学家们初次到书本中的茶座里聊天还有一些拘束,在不少精彩的话题背后,一些文章仍然在不知不觉之中沿袭着“第一,……第二,……”这样的老模式。而有时严谨的职业习惯,也使经济学家们的语言失去了些许灵动。看来,真正让经济学家们做到松开领带、抛开讲义,放松心态和普通百姓聊聊经济学,也并不像想象中那般简单,尽管经济学家们正在努力着迈出第一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